凤凰卫视 | 日本首相访华,中日经济如何合作(上)

Lilianlin

2018-10-26


原创 诺亚研究 诺亚研究工作坊 今天作者|夏春、王遥
全球宏观 研究工作坊
今天(10月26日周五)晚上10点,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财经正前方》栏目将播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的特别节目,我们就一些大家关心的话题接受采访,欢迎大家收看(周六下午3:30会重播)。
我们先和大家聊一聊安倍访华的背景,以及中日经济合作的空间。
01
日本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访华?随着中日关系逐渐回暖,安倍政府对华政策是否有一定转变?有哪些原因促成了安倍政府和其他各界人士对华政策发生转变呢?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原定的访问日期是10月23日-25日,因为10月23日正好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0周年的日子。但这一天也是明治维新150周年的纪念日,安倍要在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因此,时间调整为安倍10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也是继2011年福田康夫访华之后,时隔7年,日本首相的第一次正式访问。
中日关系回暖的最主要的一个推力就是美日关系的降温,特朗普上任之后,美日关系遇冷。特朗普2016年11月胜选后9天,安倍首相就急忙赶赴纽约特朗普大厦,然而特朗普基本上无视安倍表现出的热情,一上任就撤出了美日联手推动的TPP, 并称其不会忘记珍珠港,而美国对钢铁施加关税等也未将日本排除在外,并也曾在对日本汽车施加关税和日元汇率上做过文章,这些都令安倍政府颇为尴尬和失望。
特朗普秉持着美国第一,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这使得日本以及美国的欧洲盟友非常无奈,让安倍政府过去“联美制华”的政策受阻。这个时候中日关系的修复,并共同保证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贸易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美日关系降温的情形下,加上中国方面的主动,日中关系就迎来了重回正轨的良机。去年以来,双方持续开展多层次对话,今年5月份李总理访日,是自2011年温总理访问之后的第一次。
而日本对于中国“一带一路”、亚投行的态度由警惕转为积极,因此中日关系在钓鱼岛事件发生以来出现了明显的回暖。不过,日本在一些更敏感更重要的问题上,比如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以及修宪问题上立场仍然没有明显转变,因此,未来中日关系能否像目前双方期待的那样“不脱离正轨”,仍然取决于双方在这些关键问题上能否达成一致。
另外,中国实力的提升、中日两国之间的密切经济往来和共同利益也是促成中日关系回暖的因素之一。比安倍政府更加积极主动的是日本国内很多经济界人士,他们不愿错失和中国一起发展的机会,给安倍政府也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压力。
02
此次会议行程还安排了,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官民论坛。在此之前外交部长王毅和李总理访日行程中,都将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推进目标,在您看来双方为何选择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方式?对于两国而言各自能发挥怎样的优势以及获得什么收益?
所谓中日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就是希望日方能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在其他国家地区开展合作投资开发。
一方面,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贸易增长面临明显下行风险之际,中日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在单边主义盛行之际再次强调了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图。
另外,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能够使中日双方发挥互补优势、深化经贸合作、减少中日双方的损耗,符合彼此利益。
过去,中日双方在第三方市场合作中通常是相互防备互相竞争的:比如在东南亚,中日相互竞价,一些项目任何一方获胜也是惨胜。而未来,如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日可共同参与开发合作,将中国的价格、高效等竞争优势与日本的工程、运营管理技术优势相结合,采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融资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则将减少双方的消耗,实现双赢。
最后,如果中日双方在贸易投资、财政金融、创新和高技术等领域形成合力对第三方实施开发建设,将大大增加第三方投资建设的成功率,对第三方国家也是福音。尤其在今天国际局势动荡、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加剧的背景下,这样的合作对各方都是好消息。
显然,第三方市场是一个突破双边范围的创举,标志着中日两国在更广阔的利益层面上开展合作、寻求双赢空间的新战略步骤。对此,中日双方已在5月份达成了共识。
安倍首相访华期间,应该着重关注中日能否就具体合作项目达成协议。据报道,中日首先将围绕泰国高速铁路项目的投资合作启动磋商,双方还有可能签署20-30项备忘录(MOU),主要涉及交通和能源项目等等。如果安倍访华期间能够就具体项目达成协议,则有望创出日本参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模式。
03
在此之前,中方同意给予日方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支持日本金融机构积极通过RQFII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同时,双方还就尽早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达成原则共识。中方表示对在东京设立人民币清算行持积极态度。那么结合现在的经济环境,两国推进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有什么样的用意?
中国同意给予日本2000亿元RQFII额度,有利于拓宽境外投资者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扩大境内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涉及到货币和汇率问题。
因此,中日双方也已就尽早重启本币互换协议达成了原则共识,重启货币互换是实际落实RQFII额度的重要的步骤之一。中日在2002年已经开始货币互换安排,额度是30亿美元。该货币互换安排于2013年9月到期终止,而当时中日关系处于低潮,货币互换安排一度停滞。
而此次随着中日关系的回暖,重启货币互换安排是意料之中的,而在规模上也由之前的30亿美元扩大至了300亿美元。
今年以来,受到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的影响,人民币和日元汇率也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对于中日贸易投资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市场动荡的时期,货币互换可以向在中国经营的日资银行提供人民币资金、或者向中国企业提供日元资金,从而扮演安全网的角色,降低汇兑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中日双边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人民币相对于一揽子货币的汇率稳定。
04
中日韩自贸区目前谈判进程如何?此前虽然经历多轮谈判,但是却始终没有实质性实施落地三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冲突?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自2012年11月启动以来,三国已举行了13轮谈判,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规则等领域深入交换了意见,谈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成果。
谈判之所以进展较慢,还是主要因为中日关系从2013年以来因为钓鱼岛问题而较为紧张,另外朝鲜半岛问题也一度成为谈判的阻碍,因此使得该谈判一直无法推进。目前,朝鲜半岛宣布无核化,中日关系开始回暖,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重现重大契机。
然而抛开政治因素,三方在经贸领域也仍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互有敏感领域,因此,跟所有的经贸谈判一样(比如之前的欧日自贸协议等),中日韩自贸区想在短时间内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有相当的难度。
首先是,农业领域仍是谈判的重点和难点。三国能否就农业问题达成共识,将直接决定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进程和前景。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农民利益,而且还关系国家安全。因此,农业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重点保护的产业,每年都给予农业大量补贴,扶持农产品出口;而由于保护程度高,农业通常也是贸易谈判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具体来说,对于日韩两国,农业是敏感产业,受到国内高度保护,开放难度较大。
其次,不仅农业领域,制造业领域也是三方谈判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日韩两国机械、化工、汽车、信息技术等具有比较优势,在高端产品的优势尤为明显。如何合理安排制造业自由化进度,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争取足够的空间,同时避免日韩企业对中国相关行业的过度挤压甚至危及产业安全,也是接下来要面临的挑战。
不过即便困难,中日韩自贸区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前面说的给与日本的RQFII额度和中日货币互换协议都可以看成是在自贸区谈判中投资领取得的成果。从目前来看,中日韩自贸区的落成并非易事,而未来有可能会采取先建立自贸试验区的形式推进。
end
打赏

给作者打赏

#經濟金融评论0阅读632